用跨媒介探索名著阅读新的打开方式 ——兼谈对“跨媒介阅读与交流”任务群实施的理解
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曹勇军
我们生活在一个全新的 数字化、网络化的环 境中,在网络、数码、移动通信平 台冲击下,一种新的知识形态已 悄然出现。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 需要,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十八个任务群中,列入 “跨媒介 阅读与交流”的任务群,赋予语文 核心素养更多的时代气息和更丰 富的内涵。何谓“跨媒介阅读与 交流”?它是指运用文字、声音、 图画、表演等多种媒介手段和工 具来开展信息阅读和表达的方 式。理论概括不免抽象,还原到 生活之中,并不难理解。
在今天, 只要你打开手机微信就会发现, 微信文本特别丰富,不仅有文字、 图像,还有音频朗读、视频链接, 应有尽有,凭借兴趣,遨游其中, 乐此不疲。阅读者总是在“跨 越”,在不同媒介之间 “跨” 来 “跨” 去,不断切换,使信息阅读传递简 洁、高效、赏心悦目。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和表达方式,与我们习 惯的纸质媒介的文字表达,有很 大的不同。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 成为语文素养的一部分。
作为一项语文专项能力,跨 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有两个指 向,一是 “阅读”,二是 “交流”“。阅 读”要求我们知道信息来源的多 样性,辨识媒体立场,形成判断, 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;“交流”则 要求我们了解各种媒介的特点, 运用多种媒介有效表达和交流。 该任务群内容丰富,许多方面有 待实践探索。下面以我们策划组 织的经典夜读沙龙为例,说一说 我们的思考。
一
我校的读书课程是由常规语 文教学、启明星读书社和经典夜 读小组三级组织组建而成的各有 其目标和要求的体系。其中经典 夜读小组和启明星读书社的同学都是学校读书课程的骨干。为了 更好地发挥这些骨干的示范引领 作用,让学生带学生读书,我们借 鉴了媒体谈话类节目的形式,开 发了经典夜读沙龙这种舞台情景 对话的读书形式。它通过师生合 作选定一部优秀作品,采用精心 布置的舞台化场景,以嘉宾对话、 片段朗读、舞台表演、影像图文插 播等手段,把书中的核心内容、 思 想主题、观念原理、人物形象、关 键细节、表达特色等展现在师生 面前,让学生用跨媒介表达方式 说自己的读书故事。
传统阅读倡导内向锁闭式的 个体精读,固然有其深细的优长, 但无法应对数字化多媒介阅读的 冲击,不利于培养学生面对丰富 信息时的阅读转化加工能力。因 此,在个体阅读越来越社区化、 社 交化的今天,我们既要重视传统 的个体化读书方式,也应与时俱 进,探索群体阅读、合作阅读、多媒介阅读等读书形式。夜读沙龙 就是这样的新探索。它以项目学 习为实施手段,以整本书阅读的 知识为主题立意,以多媒介表达 为成果形式,是我们读书课程的 新成果。
今年5月初,在启明星读书 社的 “读书超市” 上,我参与了《三 体·黑暗森林》作品分享会,很受 触动,找来主持人宋睿宇、朱宸宇 同学,询问他们意愿后,便组建有 12名同学参加的新团队,承担 “夏 季夜读沙龙”展演任务。我们召 开准备会,宣传发动,组建团队 QQ群,明确各自承担的任务、完 成的时间节点,以及预期达到的 目标。准备会上,我们又展开专 题阅读,重新探讨了《三体》的主 题、思想、人物、特色、手法、风格、 重难点章节,同学们头脑风暴, 创 意策划。很快,宋睿宇同学就拿 出策划大纲,讨论通过后,大家根 据各自的分工,撰写相应部分的 文字,拿出了完整的台词本。
此 后,通过对目标的梳理和框定, 我 们一边准备,一边对台词本不断 修改完善,并师生合作设计了沙 龙海报和学习单,最终奉献出一 场精彩的读书沙龙—— “黑暗森 林之歌”。沙龙结束后,我们又布 置学生撰写新闻稿件在学校内外 公共平台发布,向同学征集观后 感及有关名著的读书报告,反思 读书沙龙的过程和收获,汇编成 册,作为进一步学习研究的校本读书课程的资源。 这是一次在生活中完成的真 实的语文任务,是一次标准的项 目学习(PBL)。它 “锁定一个明确 具体的问题,形成解决问题的步 骤方案或计划,采取措施、对策, 解决问题”,“展示、交流、共享做 事的收获,把个案性的体验、看法 提升为基本的规则、原理等,在做 事中学习知识,提高能力”。
[1] 设计实施读书沙龙是一个完 整的生活事件,是来自生活的真 实的学习任务:一是其为 “复杂任 务”(complex activities),在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会涉及听说读写演等 不同的技能;二是其为“不良结 构”(ill-structured),没有现成的 解决方法,只能自己摸索尝试, 找 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 我们“以终为始”,把项目成 果前置,提出明确的语文学习任 务,用任务驱动学习,用输出倒逼 输入。同学们热情高涨,不仅深 入研究了作品,更主动找来《〈三 体〉的X种读法》《最糟的宇宙,最 好的地球——刘慈欣科幻评论随 笔集》《阿西莫夫论科幻小说》等 书,研读我在团队QQ群里提供的 资料,抓住一切机会探索学习,不 断完善创意和方案。在这一过程 中,我则在各种语文技能上给他 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。
如指 导学生把罗辑向史强介绍黑暗森 林体系的原文压缩改编成分角色 朗读版,点拨学生揣摩人物的性格,用声音塑造形象;帮助学生修 改依据原文改写的情景剧《卢浮 宫的对视》台词脚本,使人物对话 简洁而富有动作性,推动剧情的 展开和深化……从学生的反思文 章中可以看出,大家共同的收获 是:在这次跨媒介的语文学习中 体会到创造之乐,知道了什么是 真正的语文学习,有一份实实在 在的获得感。
二
科幻由 “科” 和 “幻”两部分组 成(陈楸帆语),“科”指的是要有 坚实的科学构思、科学内核,逻辑 自洽,具有合理性“;幻”则是富有 想象力和创造性。“科”与“幻”的 完美结合表达对未知神秘世界的 敬畏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。一般 认为,《黑暗森林》是《三体》三部 曲中最完美的一部,由它切入可 取得以点带面的效果。选择《黑 暗森林》作为沙龙的基本内容, 首 先要弄清它的主题。作品既写了 在三体文明的碾压之下地球文明 的渺小和无助,也写了人类奋起 反抗、用爱抗衡高技术的可歌可 泣的大无畏精神;既写了宇宙中 黑暗森林法则的冷酷无情,也写 了人类之爱微弱然而无尽的力 量。以哪一个为中心呢?学生最 初设计的方案中,更偏向黑暗森 林法则的冷酷无情,但通过我们 反复地研读作品,最后形成共识: 把人类之爱当作作品的主题,把对人类之爱的讴歌当作沙龙的主 题。
因此,最后我们把这次沙龙 取名“黑暗森林之歌”,以爱之歌 来筛选组织书中的内容。下面是 此次沙龙的结构大纲: 第一板块:介绍作者、作品、 科幻作品特点及国内创作现状。 (5分钟) 第二板块:演唱歌曲《岁月成 碑》 +小议叶文洁。(10分钟) 第三板块:分角色朗读“黑 暗森林” +对话“黑暗森林”。 (20分钟) 第四板块:情景剧《卢浮宫的 对视》 +对谈 “如何看待感情”。(10 分钟) 第五板块:对话 “黑暗战役回 顾”。(15分钟) 第六板块:辩论“高科技环 境下的人性透视” + 投影字幕 (15分钟) 第七板块:付昌义教授+曹勇 军老师点评。(10分钟) 第八板块:主持人结束语。(5 分钟) 先通过一曲《岁月成碑》,引 出对叶文洁功过是非的讨论,抓 住叶文洁所处的时代和矛盾,提 出大恨背后乃是大爱的独到解 读;然后分角色朗读,了解“黑暗 森林”令人惊悚的内容和发现过 程;接着通过由原作改编的情景 剧《卢浮宫的对视》展演,进一步 深化对人类情感作用的深入理 解;最后回顾 “黑暗战役” 等,辩论思考在未来高科技背景下的人 性,表达对人性的坚定执着的信 念,唱响一曲爱之歌。
在主题设计思路的引导下, 我们开发了阅读这部作品的方 法、技能和策略的知识,并为本次 沙龙设计了学习单,希望使每一 个参与沙龙的同学能够得到本书 阅读的必备知识。读懂《黑暗森 林》需要哪些必备的知识?梳理 下来依次是:本书的基本情节、 核 心人物和主旨,书中最能体现科 幻小说特点的科学设定,阅读这 部科幻作品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 法以及阅读科幻作品的意义和价 值。
据此,我们在学习单上设计 了五个问题——
1. 试填写《三体·黑暗森林》 情节图。
2. 仿照示例,写出《三体》中 你印象深刻、富有想象力的四个 “科学设定”并加以解释。 【示例】黑暗森林解释:宇宙 如一个森林,每一个文明都是一 个猎手,一旦发现对方,就会消 灭对方。
3. 你是怎样看待未来高技术 条件下的人性的?
4. 本期夜读沙龙上介绍了哪 几种阅读科幻作品的方法?
5. 好的科幻作品具有哪些特 点?阅读科幻作品对我们有怎样 的价值? 这些问题环环相扣,梯次展 开,现场互动,提问解答,及时总 结沙龙的内容,梳理沙龙涉及的 知识,把读书学习推向高潮。
三
夜读沙龙的创意思路实际上 是把我们读一本纸质书的感受、 体验和认识转化成 “另一本”多媒 介组合而成的 “书”的过程。在我 们设计的这部多媒介“新书”中, 不仅有对话,还有唱歌、分角色朗 读、舞台情景剧以及关键内容的 辩论,并与舞台上的背景画面配 合,形成融视、听、读、写、说为一 体的多媒介超文本。 “月见草,覆了风霜,离群之 鸟犹自彷徨……”,一曲《岁月成 碑》引发我们对小说情节的追
理解“黑暗森林”忆,对人物命运的感叹和追思; 黑暗的舞台上,“罗辑”和“大史” 席地而坐,一束灯光打在他们的 身上,两人分角色朗读,寂静的 黑夜中幽幽地传来两人的声音, 还原了小说中令人毛骨悚然的 现场;学生扮演的“罗辑”和“庄 妍”徜徉在金碧辉煌的卢浮宫 中,在蒙娜丽莎画像前,两人亲 切私密的对话和形体动作,传递 出让人心醉的爱意,给人深深的 感染;而“丁总”和“汪老师”坐在 移动的太空之舰上,窗外是硕大 的地球背影和成列的威武的太 空舰阵。在这样的环境中,他们 回顾让人不堪回首的“黑暗战 役”“末日之战”,展开对于人性 的激烈争论,引人深思……
这些 多媒介的内容不断切换,形成一 个整体,表达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和评价。它不是复制原作直线 排列的内容,而是按照读者文本 解读的路径和手段重新编排的, “由歌曲引入读书”“借朗诵读 书”“用表演深入读书”“抓科幻 作品特点读书”“辩论读书”“批 判性读书”等,旨在解决读书中 的问题,并在现场参与的情境中 生产知识,展开异于传统方式的 构建式学习,真正提升学生的读 写核心素养。 要做到这一点,我们要深研 文本,把文本中的各种要素萃取 出来,加以结构化,形成个体阅读 知识图谱,并能把知识转化成其他媒介的形态,在场及物,推动学 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入和多元。
在 这个转化的过程中,学生要理解 并学习各种媒介语言的特点以及 转化规律。比如设计海报时,我 们需要一张照片,以形象地展示 这本书及其背后广大的科幻世 界。起初找来几张照片,都不理 想。同学们互相启发,最终选择 了《黑暗森林》英文版的封面。它 的设计特别富有神秘感和科幻 感:深黑色的底色上,画面的中心 是硕大诡异的圆形飞行器,上压 橘色的小说英文标题,下方则是 小一号的地球,背后是深不可测 的宇宙……
照片既暗示了小说的 内容,又让人联想到小说《三体》 走向世界所产生的巨大影响,与 海报上的其他元素呼应,取得了 相当不错的视觉表达效果。 还有沙龙结尾部分,大屏幕 上伴随着轻微的打字声,出现一 行一行扫射的文字,仿佛罗辑正 在与三体世界的监听员对话,探 讨爱在宇宙中的终极意义和价 值。它把原来小说中线性的顺 序和内容转化成空间上的立体 呈现,使人仿佛身临其境,让隐 藏在原作中比较微弱的深层次 内容被多媒体放大出来,产生震 撼人心的效果,丰富并深化我们 的理解和认识。而在这种多媒 介表达实践之中,学生学会了构 建自己的跨媒介思维意识,提高 了跨学科学习能力。
四 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探索, 我们对如何实施“跨媒介阅读与 交流”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。 第一,“跨媒介阅读与交流” 在课标中被定位于语言学习的辅 助工具,渗透在其他语文任务群 学习中,是与读写项目结合在一 起的,着眼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 能力的提高,配合语文学习的一 个环节或环境。我们认为这个 定位很重要。
以上面所举的“夜 读沙龙”为例,它以名著的阅读 方法为问题来引导驱动,以相关 的主题阅读来组织实施,整合名 著阅读的情境、内容、方法和资 源,把这个任务群揉到项目学习 中,相机展开跨媒介训练,顺利地 达到该任务群的目标。这样做顺 风顺水,方便易行,反之,为多媒 介而多媒介,则步履维艰,甚至寸 步难行。 第二,本任务群学习大致可 分为三步:第一步,了解不同媒介 的自身特点;第二步,能在不同媒 介之间进行转化,把握其中的规 律;第三步,初步形成跨媒介表达 的思维,形成把不同媒介拼接嵌 入新文本的能力。实际操作中, 当然不会像理论切分得这样阶段 分明,而是彼此纠缠,非线性循环 往复。学生往往是在真实情境中 有了表达的需要,为学习任务所 驱动,有所借鉴和模仿,通过不断 摸索和反思,最终习得一种有情
以上就是专注部编版语文教材教学资料权威官网:数字语文资源网今天为大家分享的内容,希望对您有帮助。